当前位置:首页
>业务工作>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发布日期:2014-09-30 10:34
浏览次数:
分享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我市来说,切实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发展重点,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具体而言,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实施分类指导、精准发力,以重点行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提升。一是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通道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实现各种交通的衔接配合和资源共享。打响“运河物流”品牌,合理规划港口布局,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相关产业,形成临河产业带。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延伸服务功能,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发挥物流设施及经营网络优势,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规划建设运河临港物流园区、铁路物流园区、粮食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二是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推进济宁银行区域性现代商业银行战略布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支持企业上市。积极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围绕企业金融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三是科技服务业。抓好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行业研究开发体系,积极面向行业开展公共服务。发挥科技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抓好惠普基地、中兴通讯等项目建设,培育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推动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四是商务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机构,加大培育力度,扶持本地商务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引进专业性强、知名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严格行业准入制度,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经营主体行为。打造以太白路为轴心的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济宁市广告产业园,推进万达广场、万象和商务区等项目建设,吸引总部经济入驻。五是电子商务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特色,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依托工程机械、食品医药、纺织服装、二手车交易等优势产业,打造专业电商平台。培育电商龙头企业,支持市内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开拓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大型电商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营运中心落户我市。

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还需要我们精心谋划、科学施策,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财税、信贷、土地等方面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把生产性服务业列为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以贷款贴息和投资补助的方式,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安排供地结构,适当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比例。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按照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布局协调的原则,在全市范围重点培育技术领先、模式创新、集聚效应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科技创业、软件信息、金融服务等服务业集聚区。科学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使其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促进产业链条分工细化和延伸,形成高效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开发区、科技园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实施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包,加快形成以服务引领制造、以制造促进服务的发展格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升农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大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区外投资为支撑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搞好银企项目对接,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专项招商活动,围绕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重点行业,策划包装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五是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积极吸引国外高层次服务业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人才奖励与保障机制,为服务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资格培训和岗前培训补贴标准。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人才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支持院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