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邹城市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产值由2005年的59.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61.3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61:57.96:35.43,产业结构融合趋势开始显现,全市服务业步入良性循环、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围绕融合发展抓机制保障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根据产业发展目标、市场格局与区域分布,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对市域主体功能分区进行科学定位,全力实施城市“一核四区”规划发展。目前,正在聘请高科院所起草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孟子湖新区发展规划》、《临港产业园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结合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引导发展农业服务业,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了包括手续办理绿色通道、税费补助、土地优先供应、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
三是项目专班推进。全面实施百项重点工程建设,对列入全市百项重点工程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成立由市级领导任组长的项目专班,细化项目推进方案。按照时间节点,督促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强化服务协调。
二、围绕融合发展抓产业集聚
一是加快拓展商贸流通产业集聚。以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市场等内容为依托,打造建成的鲁南汽车贸易园,现已入驻26家4S店,经营40多个知名品牌;以义乌商贸城、千泉装饰城等为主的千泉商贸物流园区,目前拥有25家专业市场,涵盖钢材、木材、家居、汽配等多个产品种类。
二是积极引导金融保险产业集聚。近两年来,经过积极招引,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信万通、齐鲁证券等金融机构不断入驻邹城。截至目前,共入驻银行业金融机构15家,证券公司2家,期货公司1家,财务公司1家,各类保险公司37家。
三是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依托清华启迪园、山东化工研究院、大学生孵化基地等科技服务载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入驻各类企业60余家,规划打造兖矿物流、邹城市交通运输物流园区、临港产业园等物流配套园区建设,逐步形成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大型物流集聚区。
三、围绕融合发展抓项目提升
一是抓好城市功能区项目提升。邹城市围绕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启动了孟子湖新区、邹西大工业板块、青岛保税区邹城功能区等建设。孟子湖新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高端定位,大力招商。目前,职教园区、新城人民医院、红星美凯龙、华茂万商城、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已开工建设、顺利推进。结合国家级开发区创建,邹西大工业板块将政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等“三大平台”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提升完善生产性服务功能。青岛保税区邹城功能区重点实施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等“一核六区”建设,着力提升邹城经济发展外向度。
二是抓好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峄山综合开发项目连续两年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2.1亿元的投资;三孟景区项目借助于世行贷款,正在快速推进。同时,不断加大邹鲁生态园、上九山民俗游、香城红枣节等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推介力度,打响“邹东深呼吸”乡村旅游品牌,全力推进蓝陵桃花源、中心草莓园、三仙山风景区、绿鑫春生态园等景区建设,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三是抓好市场网点布局提升。科学编制社区蔬菜直销网点建设规划和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方案,深入开展各专业市场的清理整治。目前,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示范店已达50余家;百货大楼、百意超市、现代家电等大型流通企业逐步向镇村延伸经营网络,初步实现城乡商业网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