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的区域简图二十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200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淮海经济区处于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该区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在整个中国的公鸡地图板块中,淮海经济区处沿海中心位置。同时,淮海经济区本身也是颇具规模的市场,全国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虽然淮海经济区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东开发区早,但由于主要依靠四省二十个地市行政推动合作,缺乏市场的依存度,活力不够,整体经济比其他沿海区域经济落后,成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淮海经济区发展相对落后,令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两大区域中间出现落差。
淮海经济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该区有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提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孔子、孟子、曾子、庄子、墨子、桓谭、刘邦、项羽、曹操、袁绍,华佗、王羲之、
刘裕、朱全忠、李煜、施耐庵、朱元璋、吴承恩、袁世凯以及近代周恩来、刘开渠等一大批名人遗迹,是中国旅游内涵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著名景点有泰山,孔庙,孔府,台儿庄古城,相山风景区,云龙山,云龙湖,龟山汉墓,高祖原庙,峄山,微山湖,泗水亭,张良墓,汉城公园,九里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太白楼,皇藏峪,包公祠,清明上河园,铁塔,大相国寺,翰园碑林,开封府,归德古城,白云寺,芒砀山,壮悔堂,梁孝王墓,汉高祖斩蛇碑,陈胜墓,阏伯台,张巡祠,帝喾陵,微子墓,仓颉墓 ,木兰祠,伊尹墓,商均墓,崇法寺塔,八关斋,造律台遗址,张飞寨,隋堤,梁园,龙岗遗址,隋唐大运河遗址,商丘古城,黄河故道,冀鲁豫革命纪念馆,金山,秦王洞,曹州牡丹园,防山墓群,伏羲陵,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沂南汉墓博物馆,孟良崮,抱犊崮,花戏楼,太清宫,华祖庵,薛阁塔,万佛塔,白衣律院,清真石寺,嵇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华山森林公园,颍州西湖,花果山,施耐庵纪念馆,骆马湖,宿北大战纪念馆,嶂山森林公园。
淮海经济区交通便利,区内京沪、京九、陇海、新石二纵二横铁路干线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沪、连霍、日东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密集运输网络。连云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南北,航空线路基本覆盖经济区,便捷的交通使本区具有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优势条件。
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
“五纵”客运专线:北京—上海(京沪高速铁路)、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京港高速铁路)、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商丘—合肥—杭州(商杭客运专线)、北京—合肥—福州—台北(京台高速铁路,大陆段叫“京福高速铁路”)。
“四横”客运专线:徐州—郑州—兰州(徐兰高铁)、杭州—南昌—长沙—昆明(沪昆高速铁路)、青岛—石家庄—太原、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沪汉蓉高速铁路)。
其中北京—徐州—上海(京沪高速铁路)和徐州—商丘—郑州—兰州(徐兰高铁)都紧密联系淮海经济区,一旦高铁建成,必将对淮海经济区和徐州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淮海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环渤海,淮海,长三角三大经济区将比翼腾飞。淮海、中原、兰西三大经济区贯穿沿海、中部到西部,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自然条件
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其中苏北5.24万平方公里、鲁南6.00万平方公里、豫东2.91万平方公里、皖北3.66万平方公里。区内面积最大的市是临沂1.72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市是莱芜0.22万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7倍。地级市之间面积相差太大,不利于城市功能发挥。淮海经济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86%,比长江三角洲大7.8万平方公里。
淮海经济区20个市中,没有一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而长江三角洲区域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1个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含2个省会城市)。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发挥的龙头作用非常显著,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徐州。2002年,淮海经济区行政区划中共有147个县级单位,其中市辖区50个、县级市13个。鲁南有县级单位50个、苏北有40个、豫东有29个、皖北有28个。
成果展望
淮海经济区联合协作结出了丰硕果实,给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富有成效的区域合作组织,受到了国家、四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十五年来,经济区成员共同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利用区域的广阔舞台,借力、借势、借天时、借地利,实施“大开放、大交通、大市场”的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加强,区域共同市场崭露头角,各地投资软、硬条件不断改善,使淮海经济区社会影响大幅度提高,已形成各成员市共同拥有的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2011年5月10日,淮海经济区2011年年会在淮北市成功举办。会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城市:徐州市、商丘市、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淮北市、宿州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和《关于共用连云港港的合作协议》,会上商丘市被推选为2012年年会轮值城市。
淮海经济区2012年年会轮值城市为商丘市。商丘市承诺:将按照“积极融入,主动作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强化政策对接、机制对接,着力于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着力于从马上见到成效的项目做起,求实求效,求好求快;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积极推动物流合作联盟建设,确保农产品“绿色通道”高效、畅通、惠民;进一步完善警务区域协作机制,加强警务联动,维护区域治安;通过促进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信息互用、文化互融、人才互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整合资源要素,合作共享,互利共赢,携手并进,联动发展。商丘市与各成员市在交流互访、项目对接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打破行政区区划界限,拓展更大发展空间;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各地的差异化错位发展,实现互补互惠、协同共进的倍增效应,加快共同发展。